02
尽管泰坦尼克号上富贵与贫困的差异极为悬殊,头等舱乘客有325人,二等舱285人,三等舱乘客则为706人。从人数比例来看,三等舱的乘客占据了较大的份额,这也说明船上的贫困乘客较多。正是这些人,选择了通过这艘船前往美国。而他们能够搭上这艘豪华邮轮,背后与1912年发生的英国煤矿大罢工密切相关。在20世纪初,英国的煤矿工人生活困苦,他们每日长时间工作,却依然无法养活家人。面对压迫和不公,工人们选择了以罢工来抗议,这场罢工波及广泛,持续长达37天。方朗等8位华人是受雇于英国唐纳德轮船公司的工人,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英国谋生,每天工作15小时,但工资仅为白人工人的五分之一。在大罢工的影响下,煤矿停产,船运公司也受到了严重影响,生活更加困苦。正当他们陷入绝境时,一线希望出现了。
唐纳德轮船公司将一艘名为“阿纳特号”的船租给了一家水果公司,这艘船专门负责运输热带水果,来往于纽约与古巴。由于当时只有泰坦尼克号还能继续航行,公司便决定为这些工人购买三等舱团体票,派遣他们前往纽约。然而,尽管他们的船票仅是三等舱,但对于这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来说,能乘坐泰坦尼克号,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即使他们只能站在昏暗的甲板上,心中依然充满了希望。然而,他们哪里知道,这份希望将很快变成噩梦。
03
从1912年4月10日到4月15日的夜晚,泰坦尼克号已经航行了五天。在这一季节,北大西洋的海面通常是平静的,一切看似安宁。船上,富人们尽情享受着豪华设施,沉浸在奢华的庆典与纸醉金迷中。而在三等舱,方朗等华人和来自爱尔兰、英国、北欧、俄罗斯、意大利等地的贫穷移民,住在狭小的上下铺房间里,虽然没有窗户,但他们仍能满足于有牛奶和面包吃。
然而,突然间,一声巨响打破了海上的宁静。船开始进水,方朗和其他华工感受到了危机的来临。他们迅速决定离开房间,而船上的上层甲板上的人们,只是听到了一些微弱的声音,以为船只触礁或某个机械部件出现了故障。富人们继续着自己的娱乐活动,甚至有人继续睡觉,没有人能预料到这艘号称“永不沉没”的船只即将沉没。
船长爱德华·约翰·史密斯有着30年的航海经验,他曾自豪地宣称自己驾驶的船只从未发生过任何问题,并且这次航行之后将退休。然而,当船员向他报告船舱进水的消息时,他依然不相信船会沉没,直到船舶设计师确认“这艘船没救了”时,船长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。尽管船长下令释放救生艇,但船上的救生艇数量仅能容纳1178人,而船上的总人数为2224人。大量的乘客无法登上救生艇,面临死亡的命运。
在这场混乱中,方朗等华人被困在三等舱的隔离区,由于当时的移民制度,三等舱乘客与上层甲板的乘客隔离开来,无法上到上层甲板,也无法获得救生艇。船上的混乱与绝望使得不少人被踩踏致死,而白星航运公司的管理层,则通过媒体炒作“工作人员的英勇精神”,为他们甩掉责任,反而将焦点转向了方朗等6名华人,抹黑他们通过伪装成老弱妇孺才能登上救生艇。由于这场海难的舆论风波,方朗等人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04
随着时间的推移,方朗等华人逐渐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出来。在海上漂浮的他们,在面对死亡的恐惧时,终于看到了一束光照射过来,是一艘救生船的灯光。然而,由于方朗是华人,船上的长官起初犹豫是否要救助他,最终在其他乘客的压力下,才决定将船划到方朗身边,成功将他救起。最终,方朗的另外5名同伴也被救起。尽管他们幸存下来,但由于《排华法案》的存在,这些华工被拒绝进入美国。
尽管白星航运公司为了推卸责任,污蔑方朗等华人抢占了生存机会,但真相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。经过一百年,当新中国的强大为他们撑起了保护伞,他们终于恢复了清白。历史或许沉默,但它从不曾说谎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